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概况 >> 教学设施


面向社会需求,明确专业定位。

着眼于中小学音乐教育人才的实际需要,科学调整培养方案,以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个性人才为目标,设置符合一线中小学校对音乐教师教育人才和专业音乐人才实际需要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培育在校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为培养更好的音乐教师教育人才服务、为一线中小学校的需要服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优化课程体系,提升教学内涵。

按照OBE教育理念修订教学大纲及考核方式,扩大过程性评价的比例,注重学生能力培养;持续探索教学方法的改革,采用线上、线下以及混合式等课堂改革,将教师教育类课程摆在重要位置,改变只注重舞台而忽视讲台的现状,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灵活的个性化学习模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强化教学质量监控、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由校、院、系、教研室构成教学质量决策、保障和监控体系,组成由院长牵头的教学管理领导小组,坚持院长随堂听课制度和专业主任定期听课制度,对教学运行情况进行全过程检查和督导,建立了以“期初”、“期中”和“期末”,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常态化教学检查为中心的质量保障体系。

(2)以课程群或课程组等形式组建了声乐、钢琴、音乐理论、艺术实践、舞蹈教学团队。建立了以系为依托,以课程群为中心的基层教学管理模式。建立“教学、科研、教研”三位一体的团队发展模式。定期举办教师业务水平汇报演出,制定讲课评课制度;强化教学核心地位,注重师德师风建设,职称晋升实行教学一票否决制。通过交流、进修和参加教学改革短期培训等多种方式,加强与国际、国内的学术交流。聘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做客座教授,为教师与学界交流创造条件,为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保障。

强化实践教学,推动协同育人。

夯实教育实习,与中小学校密切合作,定期派遣教师定期到中小学校听课,了解一线中小学校音乐课的授课情况和授课方式;加派教育实习指导教师人数,保质保量的做好教育实习工作;聘请优秀的中小学一线音乐教师到校做讲座、公开课。目前本专业拥有教学实习基地7所,涵盖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船营第十一小学、吉林九中、延安路小学、船营四小等中小学名校,为本专业学生进行实习实践提供了保障。

丰富校园文化,突出培养特色。

一方面采取“引进来”的举措,聘请国内外著名音乐家来院讲学;另一方面采取“走出去”的策略加强对外合作,派遣学生到国内外优秀音乐院校交流访问;同时,采用“社团+演出+竞赛”的校园文化模式,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大型系列活动,加大对学生舞台表演能力的培训力度。